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區傳播與發展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and Development 
開課學期
104-1 
授課對象
學程  傳播學程  
授課教師
彭立沛 
課號
BICD3042 
課程識別碼
610 3899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生傳418室 
備註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
總人數上限:7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41BICD3042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社區傳播是一種公共傳播的形式。它有別於大眾傳播,強調小尺度、公開、平等的近用媒介與互動參與,因而與社區發展由下而上共同營造公民意識的概念息息相關。我們不難理解社區媒介是推動社區傳播與發展的工具,具有正向改變社區的功能。然而,社區媒介若只是工具的樣態,也可能受到操控而形成反效果。因此,社區傳播不只是工具運作的樣態,而且是社區所有成員都可以集體建構媒介的公共場域,其目的在形成由下而上的公民社會。所以,社區傳播與發展是一群人以社區為活動範圍,透過社區媒介的形式、方法和制度,共同組織集體行動,建構社區朝正向目標改變的過程。我們觀照上述小尺度及多元樣態的營造模式,希望學生從「認識社區」與「走入社區」做起,進一步培養學生關心社區議題,激發集體行動的熱情。 

課程目標
本課程將介紹社區傳播與發展的基本知識與新興議題,期望同學透過實地體驗,建立對社區問題的觀察、批判與探究能力。 
課程要求
(1)認識社區:第六週(10/21)開始介紹社區傳播與發展的新興議題,五大新興議題各由14-15位同學進行各7分鐘的讀書報告,每位同學透過自學導讀、文獻回顧與探究,自定題目與關鍵字來探討各該主題與社區之間的關係。此讀書報告並非書摘,而是經過理解之後的感想、批評、啟發、疑問與聯想。各場次發表之ppt檔請於發表前一天(二)24:00前上傳ceiba,以利助教彙整。期末1/13日(三)下午14:00前繳交3000字以上的個人書面報告至生傳412室,並上傳ceiba。報告建議格式請參考ceiba公佈欄之內容。延遲繳交本項目不計分。
(2)走入社區:修課同學分14組,每組4-5人,找一個特定社區進行觀察訪談,參加他們的議題討論、社區活動...等,實地進行經驗研究。此經驗研究首先必須說明選擇社區個案的理由、介紹社區環境、透過文獻發掘社區故事與問題。其次,以「社區傳播的運作樣態及其對社區發展之影響」為研究思路,研擬提問大綱。接著,進行田野訪談研究,提出分析、發現、批評與討論等成果。最後,以逐字稿呈現完整對話內容。第七週10/28(三)下午14:00前繳交田野調查構想書至生傳412室,並上傳ceiba。期末12/30、1/6日(三)舉辦社區個案研究發表會。1/13(三)下午14:00前繳交小組書面報告至生傳412室,並上傳ceiba。田野調查構想書與期末小組報告建議格式,請參考ceiba公佈欄之內容。延遲繳交本項目不計分。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一 09:00~11:00 
指定閱讀
(1)老師自編講義
(2)Jankowski, N., Prehn, O. and J. Stappers, 1992, The People's Voice: local radio and television in Europe(ed.), John Libbey & Company Ltd., London.
(3)Robinson, J. W. and G. P. Green, 2011, Introduction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theory, practice, and service-learning, SAGE, London. 
參考書目
(1)Fuller, L. K., 2007, Community Media(ed.), PALGRAVE MACMILLAN, New York.
(2)Howley, K., 2010, Understanding Community Media(ed.), SAGE, California.
(3)Phillips, R. and H. R. Pittman, 2009, An introduction to community development (ed.), Routledge, New York.
(4)吉野正治著、陳湘琴譯,2008,《寫給一般民眾的社區總體營造》,臺北:詹氏。
(5)曾旭正,2007,《台灣的社區營造》,臺北:遠足文化 。
(6)李永展,2012,《永續國土、區域治理、社區營造:理論與實務》,臺北:詹氏。
(7)Duraiappah et al., 2012, Satoyama-Satoumi 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being: 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 of Japan, 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 Press, Tokyo.
(8)Shimizu et al., 2014, Connectivity of hills, humans and oceans, Kyoto University Press, Kyoto.
(9)西村幸夫著、王惠君譯,1997,《故鄉魅力俱樂部》,臺北:遠流 。
(10)拉吉帕特爾著、葉家興等譯,2009,《糧食戰爭》,臺北:高寶。
(11)柴田明夫著、孫玉珍譯,2009,《糧食爭奪戰》,臺北:商周。
(12)石原照敏、吉兼秀夫、安福惠美子編、張瑋琦譯,2005,《觀光發展與社區營造》,臺北:品度。
(13)西村幸夫著、蕭照芳等譯,2010,《大家一起來!打造觀光城鄉》,臺北:天下雜誌。
(14)Urry, J.著、葉浩譯,2007,《觀光客的凝視》,臺北:國立編譯館。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平時成績 
20% 
(1)課堂參與討論加分方式:個人回答+1分,小組回答組員+2分,小組回答代表+3分,每節課每人最高+5分。期末依比例換算平時成績。 (2)出席率採抽點方式評量:未依校規請假,缺席一次扣平時成績的5%,依此類推;缺席達五次以上者,期末登錄教務處學期總成績為 F 。 
2. 
個人作業 
40% 
40%包括:口頭發表20%(同儕互評+老師複評)、讀書報告20% 
3. 
小組作業 
40% 
40%包括:期末發表20%(校外老師+老師+助教綜合評分)、書面報告2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09/16  課程介紹、訂定課堂規則 
第2週
09/23  問題診斷、分組、分享社區經驗 
第3週
09/30  基本主題:社區傳播的概念 
第4週
10/07  基本主題:社區發展的概念 
第5週
10/14  基本主題:社區理論與實務 
第6週
10/21  主題一:全球化與社區 (一) 
第7週
10/28  主題一:全球化與社區 (二) 
第8週
11/04  主題二:生態系統服務與社區 (一) 
第9週
11/11  主題二:生態系統服務與社區 (二) 
第10週
11/18  主題三:文化景觀與社區 (一) 
第11週
11/25  主題三:文化景觀與社區 (二) 
第12週
12/02  主題四:食農與社區 (一) 
第13週
12/09  主題四:食農與社區 (二) 
第14週
12/16  主題五:觀光與社區 (一) 
第15週
12/23  主題五:觀光與社區 (二) 
第16週
12/30  分組期末報告 
第17週
01/06  分組期末報告